热科院首页
    历史沿革

    使命担当,宏基初奠(1954-1957年)

    一、建站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长期对我推行敌视、孤立、封锁的政策,中国的天然橡胶基本依赖从国外进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1951年8月31日,周恩来总理委托政务院第一副总理陈云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这次会议发起了挑战世界植胶界权威论断,突破将巴西三叶橡胶树大面积北移种植的绿色革命的部署。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要求自1952年至1957年,以最快的速度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5个省区种植巴西橡胶及印度橡胶770万亩(海南岛任务另定),争取10年后,每年产胶量达10万吨的目标。同时,中央决定,由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主持建立橡胶生产基地工作,由叶剑英直接领导华南地区大面积植胶工作。

    图片1.png

    1959年2月,叶剑英委员长视察粤西试验站

    9月中旬,政务院第一副总理陈云南下广州,与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共同主持有政务院林垦部领导和苏联专家列席的广东省委秘密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和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决定,研究落实两个“决定”的具体计划。

    根据中央决定,组建华南垦殖局,拟在高雷、海南、广西设立下属机构,领导橡胶垦殖工作;要求华南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支持橡胶垦殖工作的开展;以中央财力为主,动员地方人力物力支持和参与橡胶垦殖;建立科研队伍,与垦殖工作同步建立科研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11月初,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沙面成立(次年迁至湛江市),下辖高雷、广西、海南三大垦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任局长,中共广西省委书记陈漫远、中南财经委员会华南分会副主任易秀湘、海南军区司令员冯白驹兼副局长;调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书长李嘉人、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部长惠中权、解放军156师师长邓克明、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顾绍雄任副局长。

    1952年2月,中央决定组建天然橡胶科研机构。林业部决定以广西桐油研究所和重庆工业试验所橡胶组的人员和设备为基础,从华南分局、华南垦殖局抽调部分工作人员,从北京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高校抽调一批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和应届大学毕业生组建研究所。1954年3月,在广州沙面珠江路44号(原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地址)正式成立了“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同年,中央决定把橡胶生产管理体制从林业部划归农业部管理,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1958年由广州搬到海南儋县,更名为“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1965年底扩建为农垦部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1994年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同时成立“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最初称为“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1959年改为现名,1996年更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并入现海南大学),合称为“两院”。两院是一个整体,实行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体制,一套班子、合署办公。下属四个试验站(场),分别是:海南联昌试验站、粤西徐闻试验站、广西龙州试验站和广州燕塘试验场。

    图片2.png

    广州建立时期的文件

    二、使命催生徐闻试验站的成立

    徐闻试验站即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前身,徐闻试验站为粤西地区性的试验站,主要任务是解决粤西地区橡胶生产发展中出现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因此,徐闻试验站是顺应国家战略而生,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橡胶战略物资的封锁、保障我国橡胶物资供应、安全保障维护国家战略物资供应的重要使命。

    图片3.png

    老橡胶树林

    徐闻试验站1953年夏季开始筹备。根据农垦部王震部长“关于研究所要下迁到生产中心与生产相结合”的指示精神,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首先采取措施加强试验站力量,抽调一批科研骨干到徐闻试验站工作。1954年12月,由粤西垦殖分局徐闻垦殖所派出技术员万国宝、何国强、许能琨、吕遂生、邱绍先、吴化忠等,在广东省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县后塘乡坑仔村,建立徐闻试验站。站址面积约3公顷,实验室500平方米,苗圃地6公顷,解放前留下的城南、西窝、庙前、庙后、深井等老胶园约13公顷。建站初期约50人,其中站长1人,行政干部7人,科研人员11人,其他人员约30人。试验站成立初期以橡胶树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机构设生态造林、土壤农化、解剖生理、植物保护和遗传育种五个研究组。

    图片4.png

    徐闻试验站遗址

    建站伊始,试验站针对粤西地区的气候条件,就橡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

    1954年,我国抗寒品种选育推广工作开展之前,彭光钦、曾友梅主持、组织一批专业人员就开始了抗寒害的防护栽培和低温生理研究,从中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即:不能从抗寒实生植株中选择出抗寒性强的无性系,而应首先通过抗寒性鉴定,从高产实生树的初生代无性系中选择抗寒品系,有利于选择抗寒高产品种。这一重要结论为抗寒品种选育指明了正确路径,也为93-114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三、粤西试验站的建立与搬迁

    徐闻试验站因初建基地处地偏远、面积狭小,为了加强地方党委对试验站的领导,为科学试验提供更好的试验条件,使科研工作能够面向全区、更好地为生产服务,1955年3月经中央农垦部批准,徐闻试验站更名为“粤西试验站”,由张连三任总支书记、站长,从所部调庞廷祥任副站长。并决定试验站由徐闻县坑仔村迁至湛江市郊区湖光农场场部。

    图片5.png

    1955年3月更名为粤西试验站

    试验站的搬迁工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农垦部张池林副部长就试验站迁址一事,早已对粤西农垦局做过指示。

    1956年2月,经广东省湛江市人民委员会和遂溪县人民委员会批复,国营湖光农场划拨给粤西试验站903亩造林地。

    1957年4月,由粤西农垦局和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监交”下,粤西试验站从徐闻坑仔迁址到湛江国营湖光农场。同期,庞廷祥、陆行正、胡继胜、郑心柏等到湖光农场选择站址,得到湖光农场王金昌场长的积极支持,并主动提出把场部和第二生长队划给试验站。时至年底,湖光农场搬至志满镇,场部土地划给粤西实验站。

    迁址崛起,突破禁区(1958-1986年)

    一、粤西试验站迁址概况

    1958年,试验站完成迁址工作。迁移后,原徐闻试验站资产全部移交给粤西农垦局徐闻育种站,新站址用地为粤西农垦局湖光农场场部和该场第二生产队的生产基地,其土地、房屋设施和地面作物也一并全部划拨给试验站。同时从广州研究所所部抽调了一批科技人员加强试验站的工作。随后又并入附近湖屋仔村,使得当时试验站人员达400人左右,土地面积468公顷。试验站下设三个试验队,即橡胶队、香料队和经济作物队,随后又改为试验一队、试验二队和机务队。1977年成立试验农场统一管理试验队。1979年撤销试验农场成立基地管理科,管理两个试验队。

    粤西试验站迁址后,得到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1959年9月,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先后到粤西站视察; 196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到粤西试验站视察,并题诗1首。

    图片6.png

    邓小平视察粤西试验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