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林钊沐在部离退休干部首场宣讲报告会上作报告
我叫林钊沐,来自热科院,研究方向是橡胶园土壤管理与胶树施肥技术。
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农业科技就应该是服务“三农”第一生产力,农业科研工作者更应该争做产业扶贫、群众脱贫的第一代言人。
用专业知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做一名称职的扶贫代言人,是我大学选择农学专业的初心和梦想。1982年,我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进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所工作。此后,脚踩热土,追随这梦想35年,每一个平凡的脚印,因执着与务实,串起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脚印: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热区有我追梦的脚印
35年里,我深入海南、广东、云南、广西等植胶区,几乎踏遍了祖国热区山山水水。
为了能够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材料,我经常深入偏远的山区收集数据、采集样本,双脚踏遍海南橡胶植区的每一个角落,经受过胶林中山蚂蝗和蚊子的无数次叮咬。记得有一年,海南开展扶贫调查,我参加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的调查工作,毛感乡深处大山,要靠步行完成调查,每天都要走路几个小时,有一天来回走了大约30公里,那几天脚底磨起了大泡,我却很高兴,因为我掌握了海南中部山区橡胶生长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也了解到了农民种植橡胶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创造性地利用手机、电脑、互联网、无线WIFI,开设田间“空中课堂”,随时随地为胶农开展远程培训,农民在田间地头,我们也可以提供远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橡胶树在我国寒害和风害频繁,哪里有救灾需要哪里就有我们橡胶专家的足迹。2013年,天兔超强台风登陆广东汕尾,给那里的橡胶树带来致命的打击。橡胶所接到广东农垦的求助,因为他们种植胶树以来没有遇到如此强烈的台风,面对台风给橡胶树造成的倒伏、折断,甚至连根拔起等损失,不知道如何科学处理、抢救。接到电话,我和所里魏小弟、罗世巧等橡胶专家,当天就赶到了汕尾,看到灾区90%以上的橡胶树被台风折断,而没有经历过这种灾难的胶农在处理受灾橡胶树时,断到哪儿锯到哪儿,锯口的方向、斜度和涂封方法都不正确。台风刚过,很多地方停水停电、没有通讯信号、不能上网,高效率的田间“空中课堂”无法搭设,我们只有连续奔波在受灾植胶区,手把手教胶农、胶工正确处理受灾橡胶树的方法。从汕尾到揭阳,把所有受灾农场跑遍了,挽救了上万亩胶园。台风过去3个月后,我们又去查看灾后橡胶树恢复情况,并指导当地胶农如何科学管理受灾胶树,比如橡胶树留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现在,这些胶园恢复良好,部分已经开始割胶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热科院在热区建立了许多结对帮扶点,我们印在热区的脚印更多更频繁了。海口市良坡村就是热科院对口扶贫村之一,良坡村土壤贫瘠、水利设施缺乏,作物产量不高,村里100多亩地撂了荒。2015年,热科院组建扶贫工作小组进驻良坡村,要把它打造成科技示范点,院里10多位科技人员扎根良坡村,深入田间地头监测土壤质量,“一户一法”精准把脉治穷根,已退休的我也热心地为年轻人出谋划策,针对良坡村的土壤和要种植的经济作物,制定不同的肥料配方。现在,良坡村撂荒的田地里种上了百香果、油茶、芒果等热带经济作物,以及花梨木、沉香等名贵珍稀树种,热科院还规划利用50亩闲置土地打造创新型农村示范基地,良坡村宜居、宜游、宜业的明天可望实现。
二、形象:能吃苦、不计较、肯奉献、“泥腿子专家”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当好扶贫形象代言人,可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和付出。
农业科技成果,是面对农民的,他们不富起来,也很难为使用成果支付费用,而且农业科技成果难以量化、难以保护。2011年,广东茂名一家以生产橡胶肥料为主的肥料厂,因为其肥料配方不合理,广东农垦用了该厂的肥料效果不好,而拒绝采购该厂的肥料。对这家肥料厂来说,如果再不改变肥料配方,可能厂子就开不下去了。他们打听到我是橡胶土肥管理专家,对不同地区橡胶栽培所需的肥料了如指掌,便开车到儋州向我求助。他到儋州后已是傍晚,却发现我去三亚开会了,又连夜开车追到三亚。他到了三亚已是晚上9点了,我根据他带来的原配方,和当地土壤养分资料、橡胶生长情况的数据连夜分析、研究配方,发现他的配方里氮、磷、钾含量不合理,便为他做了科学调整。他们回到广东后,根据调整后的配方生产出来的肥料果然效果好,并在广东农垦全面推广使用。虽然没有从该厂获取有关报酬,我也不计较,因为我的配方通过这家肥料厂提高了橡胶树的产量,这也是我间接帮助胶工脱贫致富。
橡胶所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开展对口扶贫活动,计划通过实施橡胶高产综合技术来提高橡胶树的产量。我所在的课题组负责胶园土壤改良、胶树平衡施肥。调研发现,白沙农民对胶园土壤管理很粗放,施肥以化肥为主,主要用氮肥,这导致胶园土壤板结、橡胶树营养不平衡。为了改变胶农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施肥习惯,我们课题组检测土壤养分后,制定了针对性的肥料配方,到胶园里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管理。清晨的胶园,露水很重,常常会打湿裤脚,就只好把裤子高高地卷到膝盖上去,露水、泥土弄脏了双腿。黎族同胞见到后打趣地说:“你哪里像个大专家啊!你就是个泥腿子专家”。这个有趣的“绰号”慢慢传开了,我很喜欢这个称呼,这是科技扶贫代言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几年帮扶下来,白沙县胶农普遍掌握了胶园土肥管理技术,每亩胶园每年可增收100多元。
我还经常编写橡胶树抗灾、减灾科技资料,由我主讲的“橡胶灾后处理与管理技术”专题片在海南电视台多次播放,以及《风害胶树的处理》和《涝灾后作物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等技术资料也在《海南日报》等报刊上刊登,对指导我国橡胶生产抗灾、减灾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全都是我无偿义务的工作,只要能为橡胶产业服务,能帮助胶农、胶工脱贫,我愿意奉献我所有的智慧。
三、成就: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为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近几年帮助热区橡胶产业新增产值21.02亿元
35年追梦,小有所成。不夸张地说,我只要看一下橡胶叶片的颜色,便知道它的营养状况,缺什么元素,需要怎样施肥。30年里,我先后负责或主要参加的项目有国家、省部级等科研课题50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10多项。以最近三年为例,2012年,“橡胶树割面营养增产素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评为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海南垦区橡胶园地力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评为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年,“橡胶树新型增产素研发及产业化生产”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我的业绩也得到各级部门的肯定: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诸多荣誉加身。
我只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一员,我的成果也是所有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成果。在这里,我向大家亮一组让我深感骄傲的数据:2015年,由我主持的“橡胶园养分资源管理与精细化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申报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并通过了网评。单单这项成果,就在我国植胶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1991年开始,橡胶养分管理和精细化施肥技术在我国植胶区累计应用面积达9722万亩,增产干胶78.06万吨,新增产值97.58亿元。其中,近三年推广应用面积达2153万亩,新增产值21.02亿元,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胶农增收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配合橡胶割制改革,我们研制出橡胶树新型营养增产素,它的使用平均提高胶园亩产量5%以上,割胶用工减少30%以上,死皮发病率相对降低2/3,耗皮量减少20%-40%,胶树经济寿命延长8-10年。目前,这个产品已在海南农垦及广东农垦和海南儋州、白沙、琼中等市县部分民营胶园使用(分别占全国和海南可使用面积的12%和20%)。三年多累计应用面积达18.2万公顷,平均提高橡胶产量5.0%,共增产干胶1.22万吨,新增利润2.25亿元。直接、间接带动的产业扶贫效果明显。
今天,我国热区省迅猛发展起来的橡胶产业已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帮助了热区农民致富奔小康。这里面离不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离不开橡胶所专家,当然也有我的一点贡献。每当我看到绿意葱笼的胶林,看到日益富裕的胶工、胶农,我都很自豪,因为这里面有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一份智慧、一份汗水。
我虽然在2015年退休了,但我热爱橡胶土肥管理这一科研领域,退休后还渴望发挥余热,继续服务“三农”,帮助胶农脱贫致富。于是,返聘回所指导年轻人开展课题研究。
现在,年过6旬的我仍然经常和橡胶所的同事顶着炎炎烈日到胶园调查研究,指导农民生产。因为我还有更大的梦想:就在我退休那年,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我虽退休,技术尚在,我希望为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发挥余热,让我国热区更加富裕,和我的同事共同努力,把我国的橡胶事业推向国际,推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