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MENU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队伍»专家风采

林位夫--发明“傻瓜化”技术的农业专家

打印
【字体:
一提到科学家,很多人马上会与高精尖的技术联想在一起。可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常因其成果被一些评委认为科技含量太低、不足以参加评奖,与科技大奖一次次失之交臂。

  然而,他的成果“围洞法抗旱定植”“籽苗芽接育苗”等,却是胶农们再熟悉不过的科学技术。这些橡胶种植技术看似简单,却因其实用且经济效益明显,被胶农广泛采纳。这位科学家——林位夫,也因此为广大胶农所熟知。

农民把他当作亲兄弟

  林位夫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从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所,从事橡胶种植技术的研究。目前,他取得了橡胶苗“围洞法抗旱定植技术”、护芽器等12件专利,主笔起草了多项关于橡胶育苗和栽培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版著作《橡胶树农学辞典》。其中,他发明的“围洞法抗旱定植技术”,在早春旱期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并提高苗木定植成活率;“籽苗芽接育苗技术”,能大幅提高育苗效率,改善苗木质量和增强植株抗风抗旱力。

  当谈到未能斩获科技大奖时,林位夫说他并不后悔,因为他给农民带来了实用易学的技术。尽管没评到奖,他依然满怀热情,一干就是28年。

  1991年,林位夫率领科技扶贫小组,前往海南乐东县永明乡佳西村、抱邱村等地开展技术推广。他到地里挨家挨户指导,积极与胶农沟通,说明种植密度、开垦质量和苗木质量等的重要性,手把手地教授相关技术。十多年后,林位夫回访这些乡村,考察扶贫效果。一听说林位夫来了,村里每家每户的胶农主动出来迎接,纷纷拿出自己家最好的山兰酒——新酿出来的“头酒”,像亲兄弟一样热情招待。事实证明,采用林位夫推荐的规范化橡胶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给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忆起这些往事,林位夫脸上带着暖心的笑容。

创新源自“地头灵感”

  林位夫最初深入农村推广技术时,常被问到“有没有既省工、又省钱的技术”?面对农民热忱的目光,他常无言以对,并为拿不出更多农民急需的技术而着急和自责。

  在经历几次尴尬后,林位夫明白了,农民需要的是简单易学的“傻瓜化”技术。于是,为了创新研究,他三天两头往田间地头跑,有时甚至就住到了村里,与村民同吃同劳动。正是长年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林位夫迸发出科技创新的火花。

  杨传富当时是儋州市美万新村的橡胶种植辅导员,他回忆:“林教授不仅帮我们换了良种苗,还提出果、胶套种。我们一起去澄迈找江橙种苗,去海口找荔枝种苗。多亏了他,解决了美万新村胶苗种下后青黄不接的难题。”

  云南通常在夏季种植橡胶苗。到了种植季节,全家老少都出动背橡胶苗。一株橡胶袋苗重达10斤。炎炎烈日下,人们背着胶苗走山路十分辛苦。于是林位夫研究如何减轻苗木重量,最终发明了“小筒苗育苗技术”,培育出质量很轻的小筒苗,提高了种植效率。林位夫的学生王军向记者介绍,这个技术一经推出就受到重视,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动联系林位夫,要求学习推广。

积劳成疾却无怨无悔

  妻子谭海燕回忆,林位夫因常年加班,积劳成疾。特别是在白马井做课题研究时,连续4个月,每天上班至少15个小时,导致身体出现食物过敏。经常过敏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食谱越来越窄,肉类只能吃猪肉,炒菜只能放油盐,连海鲜酱油都不能吃,出国只能啃面包。然而,林位夫并没有因此退缩,年近退休的他,依旧频繁出现在办公室与试验地之间,依旧因做实验忘记回家吃饭。

  现在,林位夫正在推广新成果——胶园全周期间作模式,可间作瓜果、蔬菜等农作物,这是一种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大大增加农民收入。

  西双版纳植物园生态胶园项目的负责人董博士说:“这个模式不用农民来承担生态功能,而且在未来用地紧张的形势下,可以让空闲地起到战略储备地的作用。”

  针对胶价下跌,胶工严重短缺,林位夫还在琢磨研究割胶机器人的点子,以及培育超高产橡胶砧木的设想。在他的身上,创意的火花在不停地迸发,思维并未随年龄一同老化,反而越磨砺越发光。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