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维敏—— 一棵树的印记
坐在这里,听他滔滔不绝用故事演绎科研理论 ,言语中的感情让我震撼,科研的微妙在他的论述中迸发,感染着听众,与之一起去认识一个神奇的微观世界。终是热爱超越了他自己讲的兴趣,他是个适合搞科研的人。-笔者小记
一心从研 沉浸于微观的世界
在儋州两院的路上,时常见到一个学者背着笔记本电脑,若有所思的走在路上,他就是橡胶研究所田维敏教授。下班回家,家里就是办公室,他是个一直把时间用到极致的人。
去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热科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让资源向科研人员倾斜,让管理人员更职业化、专业化。他辞去副所长一职,有更多的时间扎进了实验室,科研需要专心钻研。
他在树木营养器官氮素贮藏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了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布、超微结构、生化特性是不同类群树木的分类特征,与树木氮代谢的特点密切相关,揭示了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一种基本季节变化模式,加深了人们对树木营养器官氮素贮藏机制的认识,对于发展果树和林木的施肥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橡胶树产量形成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围绕决定橡胶树天然橡胶产量的三个关键因素——树干树皮中的乳管数量、两次割胶间的胶乳再生和排胶持续时间,开展次生乳管分化机制、橡胶生物合成调控机制和乳管伤口堵塞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该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又取得若干突破性进展:证明茉莉酸是调节乳管分化的关键信号分子,建立了适合乳管分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的一个优良实验系统,揭示了调控乳管分化的一条胁迫信号途径;证明橡胶生物合成主要受茉莉酸信号途径的正调控,提出了乳管伤口堵塞的新模型,创新了产胶、排胶调节理论,为发展天然橡胶的生产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难忘师恩 与桃花心木结下科研情缘
讲起研究生时代,他似乎有些激动,92年开始作为“橡胶夫妻”郝秉中、吴继林的首个得意门生,导师给他的课题是“大叶桃花心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两位导师是橡胶学界的泰斗,荣获 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
严师出高徒。 研究生三年,实验做了三年,利用两院的便利条件,一边读专业课一边做研究。走在两院的主道上,怀抱粗的桃花心木遮掩而过,仿佛看到二十多年前,一个身影在人字梯上取样。
因为三十年树龄的树体很高,取样危险,“有一次摔下来,不过没事。”他笑着说道。
三年岁月三个周期不断重复,“科研要严谨、要科学还要系统”他从桃花心木切入贮藏蛋白,后续又系统研究了27个科的树木贮藏蛋白。博士研究期间将论文延伸到细胞学、生物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并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在此期间,他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了 SCI,“论文是要务实严谨的,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工作以来他是在分子的世界里探索橡胶产量形成调控机制。他用平衡术在讲一棵树,这棵橡胶树仿佛真的是有魔力的,吸引你去探索去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处于同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为发展橡胶树的刺激割胶技术和产量育种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服务产业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说他将时间用到极致,是因为他身兼数职,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功能研究室主任和分子育种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海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在实验室里他是探索者,在田间地头他是指导者。作为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主任和分子育种岗位科学家,经常带队深入田间地头,和胶农亲切的交谈,了解产业需要解决的迫切科技问题,为农技人员和胶农提供技术指导。
解决产业问题来指导科研,利用创新意识引领科研。高产抗寒的橡胶树品种极度贫乏是制约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高产抗寒橡胶树品种极度贫乏的根本原因是橡胶树产量构成性状难于剖析,高产性状的选择周期特别漫长,需要30年的时间,而且选择效率低下。如何缩短橡胶树的产量育种周期和提高育种效率是世界上橡胶树产量育种至今都没有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他开始思索探究。
经过反复试验,他及团队提出并证明橡胶树产量的两个主要构成性状是次生乳管分化能力和橡胶合成效率,建立了次生乳管分化能力和橡胶合成效率的早期鉴定评价技术,并用这些技术评价了近400份橡胶树品种/种质,正在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研发产胶潜力相关的分子标记,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甘为人梯 桃李满天下
听他讲科研进展,他说的最多的是他的团队,“我的团队于2015年入选‘橡胶树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他说现在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导师当年的殷切指导,更是团队人员共同奋斗的结果。
“王旭初研究员于2015年入选国家“****”,他是我的学生。”他自豪的说道。十五年来,他培养了三十多名学生,分布在祖国各地,他的门生秉承导师优秀研究作风,其中多篇学位论文荣获海南省优秀论文荣誉。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科评审组成员,他有丰富的申请书撰写和项目评审经验。于是他的足迹遍布云南、广东和海南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我院广大科技人员作专题报告和现场点评,提高了基金获批率,培养了一批热作科技人才,为我国热带作物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这些,所里面有哪位同志的论文需要修改找到他,他都会认真修改,年轻同志科研出现难题也会找他沟通,他总是耐心的指导。
献身热农 成果创丰收
近五年,他领导的团队在树木营养器官氮素贮藏机制、橡胶树产量形成调控机制、橡胶树抗寒机制及产量、抗寒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研发等研究方面已发表论文183篇,其中SCI收录70篇,授权发明专利9件,出版专著2部,研究成果获海南省科学技术一、二和三等奖各1项,为发展果树和林木的施肥技术、安全高效的割胶技术和高产抗寒橡胶树品种选育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个人获海南省青年科技奖;获中国侨届贡献奖(创新成果);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获“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荣誉称号;获“海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荣誉称号;获“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荣誉称号。
说到未来橡胶产业的发展,他讲到橡胶科技的三次里程碑式的事件,他的科研格局面向的是世界, 他认为作为国家队的橡胶研究所,应该用革命性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不倦追求的他,将一如既往在天然橡胶科研的天地里倾洒才情,孕育创新成果,为中国橡胶事业的发展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