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MENU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队伍»专家风采

林钊沐--一身橡胶味儿的“泥腿子专家”

打印
【字体:
“泥腿子专家”,这是胶农送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研究员林钊沐的“绰号”。同事们说,这个绰号道出了林钊沐深入基层,为民办事的朴实作风。

  在美丽的海南岛和云南西双版纳,随处可见的是成片的橡胶林,组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让人应接不暇。

  如今,海南省的橡胶产业给社会、经济和生态带来的效益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海南在“千百个林钊沐”的努力下,开始步入小康。“我深知他肩上的担子尚重,只有坚持梦想,孜孜不倦的拼搏,才能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林钊沐说。

把农民装在心里

  “我自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以来,一直都梦想着有一天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能让海南省的贫苦农民都能够脱贫致富。”林钊沐说。多年来,林钊沐奋战在科研第一线,时刻把农民装在心中,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很多时候,会到野外调研,到地头现场做技术示范与指导,日晒雨淋是常有的事情。过去因为单位交通工具有限,出差经常要坐公共汽车,到一些地方农场下午晚一些就没有回城的车了,所以不止一次在办公室过夜,睡在办公桌上,蚊子多时就点蚊香,洗澡就要等天黑后到水井打水冲洗,口渴了喝几口井水。” 林钊沐说,尽管条件无比艰苦,他仍乐在其中,每到一地,都会积极认真传授技术和经验。

  2002年—2006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承担了由海南省发展计划厅立项支持的“海南省生态扶贫项目”示范点之一的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示范基地建设。

  “该项目是为了在加强海南省中部山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当地农民,主要为黎族等少数民族收益。” 林钊沐说。

  为了把项目做实,林钊沐常常要到山上调研。上山时,他和同事们每人手上拿着一把镰刀,走在危险的山路或是没有路的灌木草丛中,被蚂蝗、蚊子叮咬和荆棘刮破皮是常有的事,下山后经常是手脚布满伤疤。

  艰辛的付出收获了良好的结果,当地农民获得了显著的收益。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把成果落到实处

 “小时候,看到村里的农民一年到头忙碌不停,到年底却仍然为不能填饱肚子而发愁,我很是心痛。”林钊沐立志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这些年,林钊沐及其团队取得的橡胶树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橡胶树增产刺激剂、橡胶树等热带作物营养诊断及专用肥研制与应用等多项科技成果在海南大地开花结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使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推广,林钊沐到很多农场的生产队以及乡村,给工人、农民上课。

  橡胶树是一种对管理技术要求很高的热带作物,不但栽培管理要有技术规程,割胶也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为了研究橡胶树生长所需的最优条件,林钊沐经常一头扎进试验基地里,有时半个月都不回家,吃住都在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乐此不疲。

  在试验基地里,他种植试验树苗,进行施肥管理、搞测量。等一期试验完成了,他晒得又黑又瘦,但心里却无比高兴。

  “科学研究并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和各种复杂仪器,”林钊沐说,他经常下到偏远的山区收集数据、采集样本,他的双脚踏遍了海南岛有橡胶树的每一个角落。

  3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针对胶园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施肥不合理造成肥料效应低下、常年采胶引起养分大量流失等突出问题,经过联合攻关,建立起橡胶园养分资源高效管理和精细化施肥技术体系。

  林钊沐先后负责或主要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科研课题50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10多项。“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他被聘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我并不满足于取得的科研成果,我更看重的是这些科研成果能够转化应用,真正服务于农民,帮助农民发家致富。”林钊沐说。

  事实也是如此,今天,海南省迅猛发展起来的橡胶产业已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帮助这里的农民致富奔小康。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