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 谋求跨越——湛江实验站科研转型之路
为促进单位的快速发展,提升综合实力。近三年来,湛江实验站提出了“求真务实,和谐奋进,创新跨越”的办站理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以“三抓三重”为推手,全力推进工作开展,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顶层设计明确
湛江实验站前身为我院湛江办事处,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科研经费紧缺、科研力量单薄之痛,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摆脱困境?如何实现科研转型?多年来,实验站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一直在苦苦探索。
我国是世界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随着世界气候的不断变化,季节性干旱也已经成为制约南方热带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热区(九省)现有耕地面积347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6.7%。其中,旱作耕地1662万公顷,约占全国旱作耕地总面积的17.4%。发展热带旱作节水农业,符合国家的科研需求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2008年以来,实验站组织科技人员广泛调研,认为发展旱作农业“站得高、行得远、潜力大”,最终确定了以“旱作节水”为核心作为实验站转型方向。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事实证明,他们当初选定的目标是正确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湛江实验站已经在旱作节水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据统计,至目前实验站共获批科研项目80多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建成土壤农化、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600平方米,温室大棚2500平方米,综合试验示范基地150亩。
热带旱作农业研究中心在南亚所和湛江实验站双挂牌
团队建设聚人心
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科技人员少、专业队伍不强等问题,实验站领导班子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他们把打造旱作科研团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建成了三个研究室、五个课题组的研究团队,拥有科技人员21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7人,博士4人。尽管人员不算多,但是湛江实验站的“旱作人”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紧紧抓住“旱作”和“节水”两大主线,在特色热带旱作资源创新利用和节水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目前已经保存陆稻、特色玉米、甜高粱、甘蔗野生种资源500余份,为热区旱作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撑。团队研发的可生物降解地膜具有降解效果好、保水保墒明显等特点,为作物的高效高产以及减少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撑。下一步湛江实验站的“旱作人”将紧紧围绕旱作良种良苗培育和节水关键技术研发两大主线,以基地建设为核心,以市场和企业为纽带,逐步形成基地带动科研,科研走向市场的格局。通过5-10年的奋斗,为解决热区季节性干旱问题,提高土壤的耕作能力,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湛江实验站旱作团队
基地建设促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湛江实验站一直没有自己的试验基地。在院里的大力支持下,才有150亩旱作试验基地。地有了,但基地建设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地面上没有清理的苗木横七竖八,路边杂草重生,甚至还有七八个坟头。 “没有基地就哪来科研”,破解实验站发展的关键就是基地建设。说干就干,在实验站领导班子带领下,一场“建基地攻坚战”打响了,挖土沟、装水管、铺道路,干部职工个个赤膊上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已经形成了以旱作资源试验基地、稻鳖共养试验基地和黑山羊标准化养殖基地为主的综合试验基地,真正使基地赋予了科研的内涵。目前,基地共种植玉米、陆稻、甜高粱等旱作资源近500份,养殖鳖2000只,养殖黑山羊400头。离退休的老同志看着整齐的作物、先进的灌溉设施和新建的鱼塘、羊舍脸上露出了笑颜。王庆煌院长一行走进我站基地调研时,竖起了大拇指,点赞!
建成的综合试验基地
王庆煌院长、谢江辉副院长参观湛江实验站综合试验基地